最近,相信不少人的手机都被一条消息刷屏了,那就是关于检查自己“支付宝”的话题。
这事儿起初只是一个博主在网上善意地提醒,让大家去支付宝里查查两个地方,一个是“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另一个是“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
没想到,这个小小的建议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千层浪,很快就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甚至冲上了热搜榜。
很多人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去查了一下,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纷纷表示自己的心情就像坐上了过山车,从惊讶到后怕,最后是哭笑不得。
那么,这件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今天就用大白话,好好把这里面的门道给大家说明白。
首先,我们来说说这个“个人信息授权管理”。
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在使用各种手机应用或者小程序的时候,为了图方便,经常会选择“使用支付宝账号登录”或者“同意授权”。
每当我们点下那个“同意”按钮,就相当于给这个应用开了一扇门,允许它到支付宝那里拿我们的一些个人信息。
这扇门后面,我们到底交出去了什么呢?
很多网友晒出了自己的授权列表,那场面可真是相当“壮观”。
有的人发现自己的授权记录竟然有一百多条,最早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好几年前,列表长得一眼望不到头,里面很多应用的图标都是灰色的,名字更是闻所未闻,自己都想不起来什么时候用过。
这些应用拿走的信息也各不相同,有的比较客气,只要了我们的网名和头像,这还算好。
但有很多应用,拿走的却是我们的真实姓名、手机号码,甚至是身份证号码这些非常重要的敏感信息。
大家可能会问,这些信息被拿走了,会有什么后果呢?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很多人都在抱怨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
为什么那些推销员、理财顾问,甚至是一些骗子,能准确地叫出你的名字,知道你的手机号呢?
很多时候,源头就出在这里。
一些不太正规的应用拿到我们的信息后,可能会把它用在“精准营销”上,也就是不停地给我们推送广告;更过分的,甚至会把这些信息打包卖给第三方公司,我们的个人隐私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被交易了。
我们总觉得是网络不安全,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亲手把“钥匙”交了出去,只是我们自己早就忘了。
如果说信息授权泄露的是我们的隐私,让人感到不安,那么另一项“免密支付和自动扣款”功能,则直接关系到我们钱包里的真金白银,那可是实实在在的损失。
这个功能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为了让大家的生活更方便。
比如我们坐公交、坐地铁刷乘车码,或者骑共享单车,到站后自动结算,不用每次都输入密码,确实省了不少事。
但问题就出在,很多商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把它变成了一个“悄悄花钱”的工具。
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各种会员服务的“首月优惠”或者“免费试用”。
比如,一个视频网站告诉你,第一个月花1块钱就能成为会员,看遍所有大片。
很多人一看这么划算,想都没想就开通了。
但在那个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小字条款里,可能就写着“到期后将按每月25元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
很多人享受完第一个月的优惠后,就把这事儿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这个服务就每个月都准时从你的支付宝里划走25块钱。
这次网友们的“哀嚎遍野”就是最好的证明。
有位朋友发现,自己压根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为一个视频会员连续付费好几年了。
还有一位善良的网友,查了之后才发现自己每个月都在“被动行善”,为一个公益项目自动捐款20元,一捐就是五年多,自己却毫不知情。
更夸张的是,有个人发现一款手机扫描软件,每三个月就自动扣走他86块钱,连续扣了整整三年,算下来两千多块钱就这么没了。
这些钱,如果不是这次全网大检查,可能还会一直悄无声息地流失下去。
就连一些平时很细心的媒体记者去体验,也发现自己的免密支付列表里,不知不觉又多了十几个新项目,甚至在自己毫无印象的情况下,被自动续了一笔两百多元的视频年费。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也想赶紧检查一下自己的支付宝了?
其实方法很简单,大家可以跟着操作一下:打开支付宝应用,点击右下角的“我的”图标,进入个人页面后,再点击右上角的“设置”(就是一个小齿轮的图标)。
在设置页面里,找到“用户保护中心”这一项点进去,就能清楚地看到“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和“免密支付/自动扣款”这两个选项了。
点进去之后,建议大家花点时间,耐心的一条一条看。
对于“个人信息授权管理”,那些你已经不用了、或者完全没印象的应用,不要犹豫,直接选择“解除授权”。
这不会影响你手机里其他应用的使用。
对于“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列表,更要仔细审查。
问问自己:这个会员我真的还需要吗?
这个自动续费的服务我还在用吗?
对于那些不需要的、或者当初为了点优惠而开通的服务,果断选择“关闭服务”。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在未来一年里,就能帮你省下好几百甚至上千块钱。
其实,这次网络上的热议,从一个更广的角度来看,是一件好事。
它说明我们普通老百姓对于个人信息保护和财产安全的意识正在普遍提高。
我们不再是那个在各种便利面前,只会盲目点击“同意”的用户了,我们开始学会审视和管理自己的“数字资产”。
这种来自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压力,也会促使各个互联网平台在设计产品时更加透明和规范,不敢再玩那些隐藏条款的“猫腻”。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像江苏消保委这样的官方机构也及时站出来,提醒广大消费者要谨慎开通自动扣款,这说明整个社会都在努力为我们的数字生活安全保驾护航。
说到底,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
我们能做的,不是因噎废食,完全不用这些便捷的功能,而是要学会做一个聪明的用户。
平时多留一个心眼,在点击任何“同意”或“开通”按钮之前,多花几秒钟看看具体内容。
同时,养成定期检查的好习惯,就像我们会定期打扫房间、整理衣柜一样,也应该定期给自己的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常用工具做一次“体检”,清理掉那些不再需要的授权和扣费项目。
此外,定期核对自己的银行、支付宝、微信账单,看看有没有异常的扣费,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享受数字时代便利的同时,牢牢守住自己的隐私和钱袋子。
证券配资炒股开户网站,温州股票配资一览表最新版,配资十大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